连日来,重庆持续高温,城区用水量节节攀升。在高温天气下安全配资门户,城市基层水厂是如何确保水质安全、稳定供水的?8月7日,由上游新闻联合重庆市城市供节水事务中心推出的“战高温 保供水”系列报道走进重庆水务环境集团白洋滩水厂,记录高温下水厂的一天。
\n白洋滩水厂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坪镇,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,承担着南岸区大部分供水任务。从长江取水口抽取原水开始,白洋滩水厂通过絮凝、沉淀、过滤、消毒等一道道制水工艺层层净化,经水质检测合格后,再通过加压泵站输送到城市管网。在这条“江水到自来水”的生产线上,日常巡检是确保供水安全的关键防线,供水工人们用周而复始地巡检,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用水安全。
\n重庆水务环境集团白洋滩水厂。
\n每两小时一次的“考试”
\n清晨8点,白洋滩水厂的控制室内,起制水工李源和李黎黎正在交接班记录上签字。接下来的12小时里,他们将重复6次相同的巡检路线,完成一项又一项固定检查项目——这套流程看似枯燥,却关系着南岸区50万居民的水龙头是否安全。
\n戴上安全帽,拎起装有便携式浊度仪等器材的巡检包,两人走向原水取样点。“每次巡检就像考试,题目永远不变,但不能错一道。”李黎黎说着,在原水取样点蹲下灌装水样,并完成浊度检测。
\n李源和同事在原水取样点检测水质。
\n接下来的40分钟里,他们按照既定路线完成固定检查:启动格栅机清理漂浮物、记录预沉池沉淀效果、检查V型滤池反冲强度、确认生物监测鱼状态……才走完一半流程,两人已是满头大汗。烈日下,大颗的汗水顺着脸颊不断滴落,制服后背早已湿透,紧贴在身上。
\n李源和同事每两个小时就会进行一次巡检。
\n巡检结束回到控制室,两人来不及换下湿透的制服,就立即伏在电脑前,将巡检时记录的浊度数据、设备运行参数逐项录入系统。直到确认所有数据准确无误后,才抓起水杯一饮而尽,喉结随着吞咽的动作上下滚动,杯壁上很快凝结了一层细密的水珠。
\n身上的制服没有干透过
\n10点整,李源和李黎黎准时开始第二次巡检。李源的后背制服上,汗渍形成的印记还未完全干透,新的汗水又顺着脖颈滑落下来。高温暴晒让每一次户外巡检都像在蒸笼里行走,但他们的检查步骤没有丝毫简化。“衣服湿了干、干了湿,早就习惯了。”李黎黎抹了把额头的汗水,继续低头记录沉淀池数据。
\n烈日下巡检,李源和同事的制服后背很快湿透了。
\n“重复是为了发现不重复的问题。”李源指着沉淀池解释:“每次巡检都要像第一次那样认真,才能发现最细微的异常。”看似平静的水面下,絮凝效果可能随时变化;V型滤池的反冲周期看似固定,实际要根据水质微调。
\n下午2点,正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段。李源和李黎黎带着测温仪器,再次来到户外巡检。
\n烈日炙烤下,金属栏杆烫得让人不敢直接触碰,表面温度超过50℃。不一会儿,两人已是汗如雨下。
\n高温下作业,李源脸上满是汗珠。
\n“高温容易导致设备过热,必须确保在安全温度范围内运行。”李源一边解释,一边用测温枪对准设备外壳进行检测。随后,他们又来到轰鸣的二级泵房,检测机泵运行温度及情况,是否有异响、设备温度是否过高。
\n一次次细致的检测,一次次标准的动作,这些看似重复的检查,却是预防设备故障、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防线。
\n12小时的供水守护“轮回”
\n对于水厂来说,出厂水的水质是最关键的问题。特别是时值汛期,受洪峰过境和暴雨天气等影响,原水浊度会有所上升,如何确保出厂水的水质?
\n李源介绍,经过层层把关的严格制水流程,浑浊的原水在这里完成了华丽蜕变。在格栅机拦截漂浮物、预沉池自然沉淀、V型滤池精细过滤等多道工序的“洗礼”后,出厂水的浊度被牢牢控制在0.2NTU以下。
\n李源在出厂水取样点采样检测。
\n\n“水浊度是水质检测的指标之一,与水中悬浮物质的含量、大小及形状等有关。”李源说,国家标准要求自来水浊度不能超过1NTU,而白洋滩水厂要求出厂水不超过0.2NTU,内控标准优于国家标准。
\n晚上7点半,李源在报表上填写下6个v型滤池的浊度数据:0.09NTU、0.08NTU……这些相差无几的数字,构成了最令人安心的曲线。
\n李源和同事填报巡检数据。
\n填报完最后一组数据,李源揉了揉酸胀的双眼,将记录本整齐地放回资料柜。再过半小时,夜班的同事就会准时到来,开启又一个12小时供水守护的“轮回”。正是这365天一次次不间断的轮回巡检,让清澈的自来水通过纵横交错的供水管网,最终化作千家万户水龙头里汩汩流出的“清泉”。
\n当城市渐入梦乡时,水厂的灯光依然明亮。在这里,重要的从来不是惊心动魄的突发事件,而是日复一日把简单的事情做对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王淳 雷豪 舒琬婷安全配资门户
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